时间: 2025-02-18 19:59:14 | 作者: 食品级、药品级袋
郡县治,天下安。县域,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单元,承载着经济发展、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的重任。湖南有86个县(市),县域面积占全省九成,非流动人口占全省七成,经济总量占全省五成以上。 长期以来,与经济发展成效好、受关注度高的“明星县”相比,一些人口小县地处偏远、体量较小,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格局中存在感并不强。然而,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,一些小县虽小,却仍奋发有为。在推动县域经济高水平发展的浪潮中,它们致力于破解掣肘、因地制宜谋发展,涌现出火热生机。 新华社湖南分社“90后记者调研行”团队深入山区,在4个非流动人口不足20万的小县蹲点。青年记者叩农家、走田野、访园区,既直观感受小县之“小”,更敏锐剖析小县之“大”。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和《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—2020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截至2020年,全国非流动人口20万人以下的县域超500个,占全国县域数量近三成。 怀揣着这样的一个问题,我们分组深入湖南4个人口小县——湘西古丈县、郴州桂东县、永州双牌县和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,探寻其发展破局之法、当下之为、未来之思。 这是2024年12月11日在永州市双牌县拍摄的县城景色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陈思汗 摄 从体量上看,它们都很“小”:地处偏远山区,非流动人口皆不足20万,GDP均不超过100亿元。 仔细研究,它们又各有各的“大”:有的森林覆盖率高达八成,是远近闻名的“生态宝库”;有的每到夏天,上百万人前来避暑;有的培育出众多网红达人,吸引数千万粉丝关注…… 地图上望去,这4个小县或地处潇水中游,或位于湘赣边界,又或是隐匿于湘西南边陲和武陵山脉怀抱中,与省会长沙皆相隔三四百公里。 从数据上看,4个小县人口规模均处湖南最后十位之列,GDP与入选全国经济百强县的长沙县、浏阳市、宁乡市等地上千亿元的数据相去甚远,其中古丈县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35.25亿元。 2024年12月10日,在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桥头乡侠头村的楠竹开发示范基地,村民在搬运楠竹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陈泽国 摄 无论地理位置,还是人口要素,抑或经济体量,这些人口小县都面临更为特殊和更具考验的发展条件。“先天不足”之下,这些小县的发展面临怎样的挑战与机遇? 山林间云雾缭绕,汽车行驶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,沿途风景尽收眼底。司机说,多年来,从长沙到这些偏远山区县的路,他们驶过许多次,如今小县的交通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早已不再是“养在深闺无人识”。 然而,因为地处偏远深山,小县发展起步较晚,基础设施较为薄弱,多个小县至今没通高铁,一些重要高速也还处于规划或建设期,优质项目和资源相对不容易进入。现在的小县,仍期盼着更多支持。 2024年12月10日,在永州市双牌县何家洞镇笋材两用林培育基地,村民操作运笋车运送刚采摘的竹笋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陈思汗 摄 山区广布、人口分散,小县正面临人口流失和日渐严重的老龄化问题。“小县人口虽少,但群众对幸福感的追求是一样的。”一名基层干部所言犹在耳畔。民生无小事,枝叶总关情,只有化解民生痛点,补齐短板弱项,小县才能实现更好发展。 这4个小县,森林覆盖率均在80%左右,负氧离子含量高,被誉为“天然氧吧”。对这些小县而言,生态是最大的优势,也是最大的发展底气,更是筑牢长远发展的根本。 如何让生态“含绿量”变为发展“含金量”,是生态县发展一定要解决的问题——今日所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,背后是小县为疗愈历史遗留“生态伤疤”砸下的线日在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拍摄的高山景色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陈泽国 摄 过去,古丈县因盛产锰矿被称为“锰都”,每年仅电解锰产业就能为县里创造几个亿的产值;桂东县曾拥有十几家化工企业与化工厂,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……然而,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,在带来收入的同时,也让当地生态遭受严重破坏。 目光聚焦于双牌县大山深处,飞檐翘角、白墙青瓦,一栋栋徽派古民居建筑布局紧凑,木质门窗上雕刻的动物花鸟栩栩如生。在双牌县理家坪乡坦田村,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明清古建筑群“岁圆楼”,成为远近知名的乡村文化打卡点。 除了丰富多姿的民族文化之外,山高林密的小县还见证着革命炮火和红军顽强的斗争精神。在通道转兵纪念馆、桂东第一军规广场等红色旅游景区,先辈英勇火热的革命精神在传承中不断释放新的活力。 要生态,还是要发展?曾经被视作矛盾的命题,小县一直在探索中寻找“最优解”。 但是,“高”也造就了其得天独厚的优势。这里夏无酷暑、冬无严寒,夏季平均气温约23摄氏度。近年来,当地以发展康养旅游为突破口,鼓励本地群众开民宿,充分激活留守人口的内生动力。 千百年来,通道侗族人向自然“问药”,“侗医”“侗药”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经验。现在,中草药发展成为通道县特色产业,境内野生中药材品种达1000多个,中草药种植培养面积9533公顷,其中“通道黑老虎”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。 守得好山水,如何不过穷日子?在新旧动能转换之间,一些小县高效利用本地资源,推动产业向“新”向“绿”,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。 山风吹过竹林,涌动层层绿浪。在双牌县,从深山到园区,一根竹子的“价值倍增”,驱动着当地竹产业“拔节生长”。 “竹属于可再生资源,韧性强、耐磨、密度高,可替代性强,当前倡导‘以竹代塑’,为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利好。”一家竹企业负责人陶光汉说,双牌县部分山林海拔高,土壤和天气特征情况较好,鲜竹品质优,受到市场欢迎。 生态康养、中药材种植、茶产业、竹木加工……产业活力足、发展来势好,山区小县正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,克服短板,披荆斩棘,因地制宜绘就发展蓝图。 割漆、炼烟、洗烟、阴干、和胶……点开自媒体博主“山白”的视频平台账号,古法徽墨制作全过程让人目不转睛。 人口不足15万的古丈县,已有三四十位有一定影响力的自媒体博主,其中不乏粉丝量突破百万、千万的账号,他们展现乡村非遗文化、推介大山里的土特产、分享乡村田园风光,让人从中窥见小县新图景。 行走在一个个小县,网红经济、新能源、银发经济等关键词耳熟能详。新赛道、新业态、新需求涌现,给小县提供了“搭车”赶超的机遇。 近年来,风光水储等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头正猛,通道等小县抢抓机遇、乘势而上,围绕风电、光电等新能源进行布局,集全县之力抓招商、建项目,为发展“蓄能”。 |